摘要:目的:研究骨代谢标志物与多发性骨髓瘤(MM)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其在疗效判断中的意义。方法:纳入112例M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,收集患者临床特征相关资料、治疗前后骨代谢标志物水平,分析骨代谢标志物与MM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;比较不同疗效患者治疗前后骨代谢标志物变化;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(ROC)曲线,分析入院时、治疗后血清P1NP、β-CTX、OCN-MID对MM患者疗效的预测价值。结果:IgD型患者入院时β-CTX水平高于IgA型、IgG型、轻链型,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不同DS分期与ISS分期患者入院时β-CTX水平比较:Ⅲ期>Ⅱ期>Ⅰ期;P1NP、OCN-MID水平比较:Ⅲ期<Ⅱ期<Ⅰ期,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有效率为71.43%;难治无效率为28.57%。有效组入院时β-CTX低于难治无效组,P1NP高于难治无效组,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有效组治疗4个疗程后P1NP、OCN-MID水平均高于入院时,且高于难治无效组;β-CTX水平低于入院时,且低于难治无效组;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入院时β-CTX>0.79μg/L,治疗后β-CTX>0.71μg/L预测MM患者疗效不佳的AUC(95%CI)分别为0.691(0.569~0.814)、0.756(0.635~0.878),有较高的预测价值。入院时、治疗后P1NP、OCN-MID的AUC均<0.5,无预测价值。结论:IgD型与高DS分期、ISS分期患者更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和溶骨性损害。高β-CTX水平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性较差,可作为预测MM患者疗效、分期的辅助指标。